困惑與感應:近代日本作家的中國圖像(1918–1945)

作者:徐靜波
出版日期:2020年7月
定價:HK$108
頁數:384頁
裝幀:平裝
開本:16
語種:中文繁體
ISBN:9789888694648

本書選取了七位在日本國內甚至國際上影響力巨大的近代作家,分別是谷崎潤一郎、芥川龍之介、村松梢風、金子光晴、草野心平、阿部知二和武田泰淳。講述了他們年輕時期對中國文化的關切、來中國遊歷的親身體驗、與中國人特別是中國文壇的交往。尤其是戰爭的敏感時期,這些人有的開始為反戰奔走,有的選擇游離於戰爭之外,有的為侵略搖旗吶喊,作者通過分析他們關於中國的文字作品,總結出不同時期不同境遇下這些作家對中國抱有的不斷變化的情感和認知。

 

作者認為文人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和影響了普通人的思想,從作家對中國的認知,可以窺知那個時代日本國民看待中國的態度,成為中日文化交流與中日關係史上一個重要的佐證。

徐靜波

 

現任復旦大學日本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兼任中華日本學會常務理事。曾在神戶大學、愛媛大學等日本多所大學擔任教授。北京語言大學外文系本科和復旦大學中文系研究生畢業,研究領域為中日文化關係、中日文化比較。出版有個人專著《近代日本文化人與上海(1923-1946)》《觀知日本》等,日文合著《上海の日本人社会とメディア1870-1945》(岩波書店)等,譯著《如何解讀日本近現代史》《日清、日俄戰爭》《蹇蹇錄——甲午戰爭外交秘錄》《近代日中交涉史研究》等,發表中外文研究論文近八十篇,獨立主持國家社科、教育部人文社科和上海市社科項目四項。

目錄

i 前言

 

第一章 近代日本人的中國認知(1850 - 1940)

           002 一、緒論

           004 二、江戶末期日本人的對華認知(1850—1867)

           011 三、明治初中期日本人的對華認知(1868—1894)

           018 四、明治後期日本人的對華認知(1895—1911)

           024 五、大正時期日本人的對華認知(1912—1925)

           031 六、昭和前期日本人的對華認知(1926—1940)

 

第二章 谷崎潤一郎的中國因緣和中國印象

           038 一、緒論

           040 二、谷崎潤一郎的中國因緣

           050 三、谷崎潤一郎與現代中國文壇的交往

           065 四、谷崎潤一郎文本中體現的中國印象

           081 五、結語

 

第三章 芥川龍之介的中國因緣與中國認知

              —以《支那遊記》為中心

           086 一、芥川龍之介的中國因緣

           092 二、芥川龍之介的中國遊歷

           097 三、芥川龍之介的中國認知

           115 四、結語:困惑於古典中國與現實中國之間的芥川龍之介

 

第四章 村松梢風:「魔都」意象的製造者

           120 一、從上海開始的中國因緣

           130 二、與中國新文學家和政治活動家的交往

           141 三、「魔都」意象

           149 四、「一二八上海事變」與村松梢風的日本人立場

 

第五章 金子光晴:一個詩人的中國體驗

           168 一、與中國相關的履歷和在中國的遊歷

           189 二、上海印象和江南屐痕

           203 三、一個非主流詩人的反戰聲音

 

第六章 草野心平的中國因緣與中國圖像

           214 一、緒論

           215 二、廣州四年半:早期的中國經歷與中國圖像

           230 三、日本侵華戰爭時期的中國圖像

           256 四、結語

 

第七章 阿部知二:從北平到上海

           262 一、早期的文學活動和思想傾向

           267 二、從北平到上海

           289 三、「上海物」中展現的人物和意念

       313 四、中國體驗對於阿部知二的思想意義

 

第八章 武田泰淳的中國敘述和中國認識

       322 一、武田的中國因緣

       333 二、「上海的螢火蟲」

       340 三、「上海物」和上海印象

       355 四、武田的中國敘說和中國認識